中風治療|臉紅紅以為好氣色竟是中風先兆 心理治療助患者重塑心態促康復

都市病

發布時間: 2023/12/15 17:30

最後更新: 2023/12/15 17:31

分享:

分享:

中風康復者大雄現時雖然要用枴杖輔助步行,但無礙他四處拍攝、外出活動,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中風康復者。(黃建輝攝)

患上長期病,身體機能不能逆轉,情緒也難免受影響,但往後日子是否只能坐困愁城甚至一蹶不振?香港復康會近年引入國際新興心理治療手法ACT,幫助參加者關注心靈健康,學會一個嶄新的手法助人自助,從中學習接納不能改變的事情,中風康復者大雄就讚不絕口。

中風康復者大雄於2011年12月時,獨居的他在家中,突感平衡力欠佳,仆倒在地。「我當時是清醒的,但難以起身,左手完全無知覺,我不斷搵隻手,原來屈了向背後。」

最新影片推介

過往他曾看過健康資訊節目,知悉中風是甚麼一回事,倒沒有太大驚慌,沒有暈倒反覺是不幸中之大幸。而且,幸好跌倒在大門旁,大門關了鐵閘木門是打開的,向外大叫救命,鄰居聽到呼救,立即為他叫救護車。

他回想在中風前數個星期,常出現臉紅。「還以為是面色紅紅幾好㖭!我本身有血壓高,雖感奇怪但不以為意,也沒有意識到是否與中風有關。」

一年前試過小中風

有血壓高家族史、熱愛美食、運動不足,他任職銀行業常埋首工作,其實早在一年前曾試過小中風,當時情形是,他突然手腳麻痺,維時約莫半小時,休息一會就恢愎正常。但他心感不妙去醫院檢測,做腦掃描後醫生指是小中風。小中風雖短暫,過後可恢復,但其實健康已埋下計時炸彈。「因為小中風無任何後遺症,我又繼續返工、食油膩『魔鬼』食物。」結果最終中風。

大雄擲飛鏢心得是勿心浮氣躁。「心情起伏難擲得好。心要定、手要定,要靠多練習。」(黃建輝攝)

中風主要影響大雄的左邊手腳活動能力,他步行時會拖腳、手難以向內屈。大雄住了一個多月醫院,至自行撑到三腳架、洗澡等生活自理,才可出院。

他直言康復路上沒太大煎熬。「我出事前已離婚,無兒無女也無負擔,父母住在鄰邨,我一個人慣了獨立,若我有家室尚要供養家人,主要經濟支柱卻倒下了就煩惱得多,我無此憂慮,想法也正面,只要我努力復康,有信心可以行得返,大不了用枴杖,不至於整天臥床吧!」

新嗜好——擲飛鏢

大雄現時狀況是定時覆診,每天服藥。飲食方面變得嚴謹。「會控制食量,太『魔鬼』煎炸油膩食物只偶爾淺嘗,血糖、膽固醇也控制得好好。以前愛行山,現在已不行了,每天在家拉筋、紮馬練腳力。我愛攝影,有時拿着手機四處逛拍照,行路也是運動。」

今年三、四月開始,他發掘了新興趣,復康會的社工推介他嘗試玩飛鏢。「擲飛鏢適合中風患者參與,能加強自信心,這也是靜態運動,毋須很大的運動量,就算我們行動不方便都可玩到。擲中紅心好開心,加強了自信和成功感。中風的人常覺得,甚麼都做不到猶如廢人,如果飛鏢玩得叻,參加比賽有成功感。也有精神寄託,不用只呆在家。」他曾與其他病友組隊,與其他傷健會比賽擲飛鏢,勝出比賽喜不自勝。

因受病情影響,大雄直言中風病人較忟憎,他寄語同路人:中風已既成鐵一般的事實,不能逆轉,前面尚有一大段路要走,自怨自艾於事無補。「不如冷靜去想,如何可以操返自己的活動能力,更有建設性。」

心態影響復康

他是過來人,說心態影響復康程度。「復健動作重複又重複,確是沉悶,如果無心機做會好想放棄。我當時的心態是我愛攝影,如果訓練不到原有的活動能力,將來怎可再重拾相機拍照?這是我一大動力。雖然我現在難拎重甸甸的相機,轉型改為手機影相,也不錯啊!很多病友會訴苦身體這裏痛哪裏痛,整天在家百無聊賴自然聚焦在病症上,反而有工作有嗜好有活動,專注做一件事,能分散了痛感的注意力。」

Anna指ACT課程有很多體驗活動,全部都有目標,設計上易於讓病人及照顧者參與。(被訪者提供)

他還參加了復康會ACT課程,教曉他換個角度思考。「中風後活動有所限制,你要接納它,改變心態令自己舒服些,也要睇通一點。也教我們跳出舒適區,嘗試吃一些較少吃的食物。過往我來來去去都是食雞尾包、菠蘿包、豬仔包,何不嘗試其他味道?人生多了趣味,也變得多姿豐富。」

ACT有一堂功課,是要學員外出與陌生人聊天,大雄到尖東影相,順道搭訕陌生釣魚人。「我本身對釣魚一竅不通,識多些這方面知識也無妨,多外出及與人閒聊,人也變得開朗。」

ACT對應長期病患者的困難

國際新興心理治療手法「接納與承諾治療」(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,簡稱ACT),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註冊社工郭燕儀(Anna)指引入ACT的源起,是在2020年年中,他們檢討提供予長期病患者的心理支援服務,團隊提到一些介入的方法是近年新興,而又合適長期病患者,這套接納與承諾治療ACT,能對應到長期病患者需要。

「長期病不能逆轉,但又為病人帶來很多難以控制的情緒和擔憂。其實與其常常想停止以上負面想法,只會令病人身心更疲累,倒不如接納患病的事實,思想上不再糾纏,想着未來人生可以怎樣度過。」

接納也是解決方法

她說香港人的特性常去想怎樣解決問題,包括內裏的心情及思想,其實接納都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法。「當時正值新冠疫情,對長期病人影響更大,如影響覆診時間、怕受感染、應否打疫苗等有不同的擔心,英國的ACT課程設計很適合應用於本港長期病患者,我們聯絡了ACT的原創者,取得專利,特意繙譯並修訂為本土化,適合本港病人使用。」

該會社區復康網絡心理健康主任張舒妤(Jessica)續說,將ACT本土化也不容易,課程中引述的例子必須大眾易於明白,始終與原創有文化不同,經修訂了兩、三次後,推出最終版本。「參與者的反應十分好,覺得課程有趣也幫到手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循序漸進的過程

此課程實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第一堂是辨別病人一些「自動波」的牢固思想,難以一時三刻改變,而且對病症接納其實也不容易,需要逐步而行,而在接納過程中也會遇到各樣困難,課程中助病人尋找自己的目標與方向,與病共存同時享受生命。

Jessica示,課程中的遊戲和任務,以小推大,讓參加者用不同的方法處理目前的情景,如買一些從未試過的口味麵包,到街上與陌生人打開話題,打破慣性。另外也有小練習、靜觀,讓參加者認識情緒,增加心理彈性及重拾生活的動力。

記者:周美好